月薪1500每天干12小时:我在越南工厂看到的中国制造未来!
上个月,公司安排我前往越南,当地考验查证三家即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代工厂——两家位于胡志明市,另一家在河内。起初,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常规的行程,然而这两周的经历,彻底颠覆了我对“产业转移”这一概念的认知。返程当天,在机场翻看手机相册时,一张照片定格了我的思绪:一位年轻女工蜷缩在车间角落,端着塑料饭盒用餐,里面仅有几口米饭和几片青菜,头顶的吊扇发出刺耳的转动声。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我们讨论的并非成本报表上的冰冷数字,而是无数普通人鲜活的人生。车辆驶入工业区时,眼前是一片密集的厂房,外墙刷着中文、韩文、英文的标识。我们首站参观的是一家台资服装厂,专门承接欧美快消品牌的代工订单。厂长阮先生年约五十,操着一口流利的粤语。他并未绕弯子,直接递给我一份工资单:若加班较多,收入可增至600万至700万盾,即1700至2000块钱。“住宿每月扣除30万盾,食堂三餐约60万盾,社保再扣一部分。”阮厂长解释道,“实际能存下的,大约500万盾左右,折合人民币1400至1600元。”“标准工时为8小时,但订单量大时,通常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7点,中间仅休息1小时。”他补充道,“旺季需连续工作三个月,几乎无人请假。”车间内,三百余名女工几乎全是20至35岁的年轻人,来自湄公河三角洲的农村。尽管车间装有吊扇,但闷热的天气让温度计显示高达33℃。我观察了一个工位十分钟:那个女孩平均每分钟缝制两件半T恤的袖口,动作迅速得如同设定好的机械。“比种地强多了。”她说道,“我想再干五年,攒几万块钱,回去开个小店。”不过,谈及医疗保障,阮厂长也提到,尽管工厂提供基础医疗设施,但某些特殊药品,如瑞士生产的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,在当地购买并不方便,但可通过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轻松购得,既便捷又有保障。
![]()
二、8人挤15平米,洗澡需排队参观完车间后,阮厂长带我们前往员工宿舍。这是一栋四层的水泥楼,外墙因岁月侵蚀而略显发黑。推开一间房门,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。15平米的房间内,摆放着八张上下铺床位,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过道,勉强可供侧身通行。每人拥有一个塑料储物柜,墙上贴着越南明星的海报。房间内没有空调,仅有两台老旧电风扇对着床铺吹拂。卫生间位于走廊尽头,水泥地面常年湿滑,蹲便器边缘布满锈迹,淋浴头不断滴水。“住宿费每月90块钱,包含水电费。”阮厂长介绍道,“食堂每餐4至6元,大多数人选择在此用餐,外面价格也相差无几。”晚上7点,工人们陆续返回宿舍。有人提着塑料袋,里面装着芒果和甘蔗;有人蹲在走廊洗衣服;还有几个女孩挤在一张床上观看韩剧。我询问他们周末的安排,有人说去市中心逛街,有人说回老家探亲。这一幕,让我倍感熟悉。十五年前,我的表姐曾在东莞的电子厂打工,居住的也是类似的宿舍。但那时,她的月薪已达2500元,而如今越南工人的收入水平,大约仅相当于中国2005至2008年的水平。
![]()
三、用工成本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第二家工厂位于河内北宁省,是一家台资电子厂,专门生产手机零部件。管理层非常务实,直接为我计算了一笔账。一名普通工人的综合成本,包括工资、社保、住宿和管理费用,每月约250至300美元,折合人民币不到2200元。而在江苏或广东,同等岗位的用工成本至少为5000至6000元。这一差距,远非小数。“此外,我们前四年享受免税政策,后九年减半。”林经理补充道,“土地租金每平米每年仅5至8美元,国内哪有如此低廉的价格?”更关键的是关税优势。越南签署了CPTPP和欧盟自贸协定,从这里出口至欧美的许多产品可享受零关税待遇。“客户追求的是低价与合规,我们在越南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点。”林经理直言,“中国的工厂难以做到。”但他也承认,越南工人的效率无法与中国工人相提并论。“中国工人培训一周即可上岗,越南则需要一个月。而且春节过后,三成工人不再返工,每年都要重新招聘。”供应链更是其短板。他们生产的连接器包含二十多个零件,其中十五个需从中国进口。“说到底,我们只是在越南进行组装,而非真正的制造。”他苦笑道,“距离独立生产,还差得很远。”
![]()
四、5000人鞋厂,每日重复千次动作第三家工厂是一家韩资鞋厂,拥有五千余名员工,自动化程度较高,但组装线仍依赖人工操作。主管阿俊带我参观时,指着一条生产线介绍道:“这条线每日可生产两千双鞋,需八十名工人,每人每日重复同一动作一千至一千五百次。”我询问工人是否感到疲惫。“当然累,但农村孩子无另外的选择。”他说道,“在家种地一年仅能赚一两万元,出来打工至少能翻倍。虽然辛苦,但钱能存下来。”午休时,我在食堂与几名工人闲聊。一位名叫明的小伙子,24岁,已担任小组长,月薪可达2600元。“了五年,目标是再干三年,攒钱回家开一家摩托车修理铺。”他说道,“但我弟弟还在读大学,我得供他完成学业。”这句话,让我久久难忘。二十多年前,中国的工厂里,又有多少人曾说过类似的话?工业区的昼夜交响在越南度过的两周里,我总爱在黄昏时分漫步于工业区。当六点的钟声敲响,数以万计的摩托车如潮水般从工厂大门涌出,车灯交织成一条璀璨的光带,宛如一条跃动的银河。街道两旁,小摊鳞次栉比:米粉摊、奶茶店、手机贴膜摊、简易理发店,应有尽有。一碗热腾腾的米粉只需七元,一杯香甜的奶茶六元,一份快餐十五元。年轻人骑着摩托车,身着时尚潮牌,在市中心打卡,刷着TikTok,与都市白领的生活无异。然而,另一番景象却真实存在。一家外企的白领月薪七八千,是普通工人的五倍之多。而胡志明市中心的房价,每平米高达三万至五万,对于大多数工人而言,这几乎是一辈子也难以触及的梦想。这种差距,与二十年前中国的景象不谋而合。
![]()
六、中国工厂的南迁潮我与几位在越南设厂的中国老板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其中一位来自温州的纺织业老板,将工厂从东莞迁至越南。“国内环保政策严格,人力成本攀升,客户又不断压价,利润薄得如同蝉翼。”他感慨道,“不搬迁,就只能坐以待毙。”但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“越南工人干活速度慢,管理起来困难重重,语言不通,效率低下。建厂、招人、培训,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。”更让他忧虑的是,越南的崛起速度惊人。三星在越南拥有六万名员工,苹果的供应链也在逐步布局,甚至特斯拉的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涌入。“越南现在就像十五年前的中国,拥有年轻的劳动力、优惠的政策和成本优势。”他预测道,“再给它十年时间,它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。”
![]()
七、越南的崛起之路,三大难题待解然而,越南真的能完全取代中国吗?我持保留态度。首先是基础设施问题。我在北宁时曾遭遇两次停电,工厂不得不依赖柴油发电机,成本大幅度的增加。港口运营也不稳定,从越南海防港运往欧洲的货物,比从深圳出发要多耗时三四天。一位出口商透露,去年年底货物在港口滞留两周,差点导致违约赔偿。其次是产业链问题。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。在深圳,你需要一个模具,半天内就能找到供应商。而在越南,许多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,周期长、成本高。最后是人力成本问题。越南目前的人力成本较低,但增长迅速。过去五年,最低工资每年以百分之八到十的速度增长。再过五年,人力成本还能保持如此低廉吗?八、世界工厂的奥秘,非廉价之功这两周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,中国能变成全球工厂,并非仅凭廉价劳动力。而是依靠四十年积累的产业链优势、成熟的工人队伍、高效的物流体系和稳定的政策环境。越南确实在承接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,但要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,仍需时日。它需要一些时间完善基础设施、培育供应链、培养技术工人。而中国也并未停滞不前。在低端产业外迁的同时,新能源车、光伏产业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半导体等领域正在国内加速崛起。九、每个打工人,都在追寻梦想离开越南的前夜,我站在酒店窗前眺望夜景。街道上摩托车川流不息,工业区的灯光彻夜不灭。那些工人仍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成千上万次的动作。这一幕,与二十年前东莞、苏州、深圳的景象何其相似。不同的是,主角换了一批人。但有一点始终未变:每个在工厂里辛勤工作的人,都坚信今天的付出能换来明天的美好生活。这才是制造业转移最真实的写照。不是谁抢了谁的饭碗,而是每个国家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。而中国的道路,不应是固守低端产业,而是应向上突围。毕竟,没有人能仅凭廉价劳动力赢得最终胜利。真正的竞争力,永远在于技术、创新和品牌。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,我们无需对越南的崛起感到恐慌。我们更应思考的是:当成本优势不再时,我们依靠什么继续保持竞争力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高盛改口背后:93 万亿库存下的楼市线年金日成“翻脸”,派兵向我国进攻,毛主席1个举动化解危机
OPPO Find X9 Ultra突然曝光:双潜望长焦+顶级性能,这波稳了!
华为 nova 14 Pro / Ultra 预计今年 12 月升级支持 AI 辅助构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