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新疆新星1月20日电 (史玉江)蛇年新年接近,新疆新星市蒸笼制造匠人(下称笼匠)袁吉清稍显冷清的小院逐渐热烈起来。
“哈密这一带用的木蒸笼大多是我做的。”袁吉清和记者说,这几天有不少人光临他的店,预备在年前蒸花馍。
在袁吉清家20多平方米的作业室内,一张长长的木凳上布满刀痕,这是他的“多功能”作业台。台下散落着制造蒸笼的各类木材,周边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蒸笼和一些半制品。
“这些东西是父亲留给我的,我用了40多年,有爱情。”袁吉清拿起一把形状独特、闪闪发亮的刀具说:“这是‘笼刀’,长45厘米,重0.9公斤,十分尖利,制造蒸笼可离不开它。”
蒸笼在我国前史悠远持久,它的雏形与古代的“甑”类似。农耕时期,我国北方多地的蒸馍店、饭馆常用蒸笼作为“幌子”挂在门前招徕门客。
笼匠手工大多是祖传,本籍青海的袁吉清也不破例。“我爷爷便是木匠,父亲带着木匠手工来到新疆,在红山农场安了家。”
笼匠属木匠行当,“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蒸馒头。”袁吉清的父亲做了一名专职笼匠,靠手工养活一大家人。
“兄妹7人,我最能‘坐得住’。”看着父亲将一块块木头变成东西,袁吉清觉得很风趣。潜移默化下,他13岁开端跟着父亲做木蒸笼。
因干活细心,袁吉清做木蒸笼分外费时间,其二哥笑他:“你咋不把花绣到笼上。”
在遍及运用土灶铁锅的时代,手工蒸笼作为配套用品,成为大众常用的炊具之一,笼匠行当也随之“吃香”。
“当年光是红山农场做木蒸笼的手工人就有四五家,但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,咱们袁家的蒸笼最经用。”袁吉清说,由于父亲将20世纪三四十时代做勒勒车的工艺用到了木蒸笼上。
独立制造蒸笼后,袁吉清在工艺上不敢有一点点松懈。空闲时,他也会看相关的东西书。逐渐地,他不仅能娴熟地把控工艺,还将父亲传下来的多个过程做了改善。
“冬天和夏日进的木材干湿程度不一样,要将木材的膨胀系数考虑进去,做出的制品才干严丝合缝。”凭经历,袁吉清只需掂一掂木材就能精确判别干湿度。“松木耐性好、健壮,用松木蒸笼蒸出的馒头有股幽香味。”
制造蒸笼看似简略,但要使蒸笼漂亮经用,并非易事。以制造一副直径50厘米的蒸笼为例,要通过选料、裁料、盘料、穿撑、铺笼齿等20多道工序。
“只要多做多练才干掌握力道和火候。”关于做了45年蒸笼的袁吉清来说,做一个家用的小蒸笼也得个把小时。
“一层蒸笼用时1天,10层的蒸笼将近10天,费工夫,但确实是慢工出细活。”袁吉清和记者说,层数不同的蒸笼,工艺上也会有细微不同。
袁吉清向记者展现了制造蒸笼中最难掌握的一个过程。只见他站在烧热的半圆铁模具前,凭借高温将一块木板塑构成圆环状。瞬间,松木的幽香充盈整个房间。
在袁吉清看来,名声很重要,要得到用户的遍及认可,有必要精雕细镂。“我做的蒸笼,用50年不成问题。”
近年来,许多农场人住进了高楼,运用体积大的蒸笼不方便,商场上对木蒸笼的需求量削减,袁吉清首要做小型蒸笼。“两三层的,直径三四十厘米的,都能制造。”
“笼匠尽管少了,但仍是有商场。”袁吉清说,尽管铝制笼、不锈钢笼在城市很遍及,但仍是有不少人喜爱用木蒸笼,“蒸出的饭菜好吃,也不会发黏。”
“期望有年岁轻的人喜爱这门手工。”袁吉清抚摸着手中的笼刀轻声说,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笼刀时,就有了传承的任务。(完)
违法和不良信息告发电话: 告发邮箱: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:86-10-87826688